招商基金李湛:国际投资者仍看好中国 政策端不排除后续仍有降息降准的可能
招商基金李湛近期宏观形势热点问题分析,招商者仍中国政策他表示,基金降息降准俄乌冲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李湛宏观政策,国际相关外溢风险整体可控;各方面“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投资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没有变;将继续推进制度型双向开放,看好国际投资者仍看好中国;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和确定性,端不当前国内货币金融环境合理充裕。排除
详情如下:
一、后续俄乌冲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招商者仍中国政策宏观政策,基金降息降准相关外溢风险整体可控
今年初以来,李湛俄乌冲突影响持续发酵,国际美国、投资欧盟对俄罗斯宣布采取包括从SWIFT系统中剔除俄罗斯银行在内的看好一系列制裁措施,俄罗斯也采取了不友好国家/地区清单等相应反制措施。俄乌冲突造成全球能源、矿物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行,资本市场普遍担忧全球经济陷入“滞涨”风险。
目前来看,俄乌冲突直接影响集中在对俄罗斯和欧盟经济上,俄乌冲突并没有改变我国基本面,也不会对宏观政策产生明显影响,地缘政治冲突风险整体可控。3月7日,国新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发展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空间大,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具备好的基础和条件。
从经济层面看,俄乌冲突以及美国、欧盟、俄罗斯之间相互的经济制裁,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明显拖累。首先,中国与俄乌之间贸易体量小。俄乌进口金额占我国进口总额3%左右,俄乌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约2%,贸易额是我国外贸总额2.4%,占比较低。俄乌战争将通过对俄乌经济的打击造成部分商品供给短期下滑和外需下降,但由于中国与俄乌贸易体量较小,对我国直接影响有限。其次,俄乌冲突不会对中国能源供应产生明显冲击。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大国,能源供应总体有保障。2021年,俄罗斯是第二大进口国,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天然仅占中国油气进口总量的15.7%和4.4%左右,但中国原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已经多元化,而且长期合同占比很高,只要各方按合同履约,进口能够保持总体稳定。第三,俄乌冲突不会对中欧班列产生明显影响。截至2020年1月,56条中欧班列中途径国明确写乌克兰的只有一条,直达乌克兰的中欧班列直到2020年9月才开通。中欧班列进入欧洲的主要路线是走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由于主战场在乌克兰,因此不会对中欧班列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展望后续,俄乌冲突局势逐渐明了,美国、欧盟、北约等西方势力明确表态不会直接参与到俄乌双方的军事冲突,俄罗斯则近期动用了高超音速导弹等武器进一步凸显了强硬态度。在俄乌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面前,战争扩围概率极小。同时,俄乌正在积极进行谈判,乌克兰已经放弃加入北约,3月16日俄乌双方已就停火开展对话,各方关系已有所缓和,可能从剧烈冲突转为边打边谈,通过谈判推动俄乌冲突风险妥善化解的概率有所提高。受此影响,原油、黄金等具有避险性质的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布伦特原油期货从峰值130美元/桶回落至100美元/桶附近,COMEX黄金价格从峰值2070美元/盎司回落至1920美元/盎司,只略高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表明全球避险情绪已经大幅缓解。油价与金属价格回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滞涨”的担忧。
二、各方面“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没有变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方面“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2月宏观经济数据,明显好于市场预期。根据1-2月份数据测算,一季度GDP有望实现5%-5.5%左右的增速,较去年四季度4.0%增速明显提升。
一是消费复苏显示强劲内生动力。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4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较去年12月大幅提高5个百分点。除地产走弱影响家具类消费(-6%),可选消费品整体表现较好,尤其是金银珠宝类(19.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2.7%)、文化办公用品类(11.1%)保持较高增速,汽车类消费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同比仍增长3.9%,增速较去年12月(-7.4%)明显好转。虽然近期疫情有所反复,但疫苗接种人数持续上升和奥密克戎毒性偏低,疫情对消费的扰动将逐步减弱。第九版新冠疫情防疫措施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也有望进一步降低防疫的经济成本。
二是投资端明显发力拉动经济。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较去年12月大幅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为20.9%,基建投资增速8.1%,均处于较高水平;房地产投资增速达3.7%,较去年四季度-7.7%明显好转。预计投资端仍将持续发力支撑,出口高景气和CPI-PPI剪刀差缩小持续支撑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适度超前”持续发力,房地产政策调整释放积极信号、有望逐步企稳。
三是出口维持较高景气。今年1-2月出口额5447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高于我们此前预期的12%左右。在去年春节鼓励原地过年、生产旺盛抢订单的高基数下,今年能够在返乡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的基础上实现10%以上的增速,更加凸显出口的韧性。
在经济保持较好表现的同时,政策端仍将发力支撑。尽管3月MLF降息预期落空,但3月16日金融稳定委员会专题会议专门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表明了政府继续发力稳增长的态度,提振并稳定市场信心。如,宏观经济运行上要求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对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应对方案,出台新发展模式的配套措施。会后相关部门积极响应落实会议要求,财政部明确表示今年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银保监会表示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加大融资供给。
三、将继续推进制度型双向开放,国际投资者仍看好中国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多项改革举措顺利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取得丰硕成果。明晟(MSCI)等主流国际指数公司陆续将中国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证券、基金、期货三大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推动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规则修订完善、拓展适用范围。2月11日,修订的《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进一步拓展了参与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境内外证券交易所的范围,从英国拓展至瑞士、德国市场。同时,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中国与美国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监管合作等领域的交流。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具备较强的产业链韧性,叠加我国持续推进双向开发,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外资看好中国资产的态度明显,积极做多中国市场。2021年,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超4300亿元,相比2020年全年增长超100%。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也创历史新高,2022年1月末境外机构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663亿元至4.07万亿元,连续10个月上升。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来自欧洲避险资金涌入人民币债券市场,推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高。Wind数据显示,富时中国3倍做空ETF在3月16日单日下跌63%,相关期权的看空投资者几乎一夜归零。
此外,中美元首对话有利于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消除俄乌冲突后中美关系紧张升级的预期,进一步打消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可能存在的疑虑。3月18日中国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进行了视频通话,双方就中美关系、乌克兰局势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果。一是美国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二是美方再次强调愿同中方坦诚对话,加强合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有效管控好竞争和分歧,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整体仍朝着稳定方向发展。三是中方十分重视美方对“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支持‘台独’”的表态,赞同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对抗,都同意双方在各层级各领域加强沟通对话。四是对乌克兰局势方面,美元愿同中方沟通,防止事态升级。中方表态支持俄乌对话谈判,谈出和平,美国和北约也应同俄罗斯开展对话,解开乌克兰危机背后症结,化解俄乌双方安全忧虑。五是中美领导层保持密切沟通,并责成两国工作团队及时跟进,采取实际行动,争取中美关系重返稳定发展轨道、妥善解决乌克兰危机做出各自努力。
四、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和确定性,当前国内货币金融环境合理充裕
3月1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加息25BP,标志着美联储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一方面,首次加息风险已经落地,但另一方面,历史上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后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新兴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冲击较大,需要密切跟踪。由于美国通胀水平已经处于历史高位,CPI和PPI创1983年以来最高水平,美联储议息会议公布的经济预测也大幅上调了通胀预期,PCE由2.6%上调至4.3%,核心PCE由2.7%上调至4.1%,同时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由4.0%大幅下修至2.8%。因此,美联储后续收缩货币政策的节奏可能进一步加快。3月点阵图预测2022年将会经历7次加息,如年内加息7次,则意味着今年后续6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都将会加息。同时,美联储议息会议明确将在5月5日议息会议上给出缩表细节,缩表节奏继续提前。
但在美联储紧缩面前,中国货币政策仍然将坚持自主性。年初,我国央行已经明确表态“以我为主”、“靠前发力”,主动作为、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引导预期。3月16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明确了当前仍处于实现5.5%“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这一目标的政策持续加码期,“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的定调则表明政策不会出现迅速转向,货币政策强调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会后,一行两会均快速响应出台相关政策。其中,央行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全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支撑信贷适度增长,后续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宽松。3月17日、18日均在公开市场操作通过逆回购净投放资金,短端资金小幅回落。
同时,实现5.5%增速目标,仍需要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支持。尽管1-2月宏观数据超预期,但春节期间旅游、电影等服务类消费偏弱、地产销售数据仍处于低位,钢材、水泥的基建上游产量仍持续下行,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中长期信贷数据依旧乏力导致2月社融数据不及预期。上述情况意味着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值得关注。3月中旬以来,新一轮国内疫情反复,多地上调为中风险地区仍然对经济造成一定扰动。要确保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5%增速目标顺利实现,仍需要政策端持续发力,不排除后续仍有降息降准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flash.zenduder.com/news/834f7929837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